文章详情

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2020-10-10

点击量:

  互联网行业的新媒体人其实不喜欢过节,对于我们来说,节日的到来就意味着互联网行业下半场最重要的资源变得活跃,为了快速抢占国民时间资源,要把压箱底的尴尬套路重新翻出来。被玩烂的恶俗段子、标准自嗨型的微信文案、不明所以的病毒视频、花里胡哨的H5页面,重复着每年的“模板”。可互联网营销中的节日营销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执念。过节是一项繁杂的工作,这些繁杂的工作就围绕着营销推广展开。互联网时代媒介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递的信息无限碎片化,碎片化的表现方式局限了人们的情感表达,然后越来越多的节日产生,让人们有理由去表达和发泄情绪,所以,利用互联网做节日营销虽然俗气但是是不可避免的,你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互联网人试图制造氛围,用情绪去裹挟大众进入自己设定的世界,却也在同样的情绪裹挟下不自觉地扮演了公众情绪传声筒的角色。于是所谓的营销,所谓的技术活,正在迅速地媚俗化、迅速地用力过猛、迅速地完成过气。有人说,除了清明节,互联网人能把所有的节日都做成节日。可在这样的压力下,谁又能保证清明节不会成为下一个发酵价值的“红利集散地”呢?
 

  节日营销就是走走过场,搞搞噱头,实际上带不来多大的效益?这你可就错了,如果所有商家都不做营销,消费者还是按照平常的习惯去消费,那无可厚非。可竞争对手都在绞尽脑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你一放松别人就会把你甩在身后。
 

  就像现在的情人节,互联网上弥漫着两种声音:以节日为名的各种讨要,公开表达自己没有受到关怀,内心的空白虚位以待;以节日为名的各种抱怨,直言不讳的说逢年过年不是爱,是蹭热点抢头条的伤害。被互联网营销改造最成功的节日,也慢慢变成了嘲讽、自黑、抱怨和吐槽的营销节日。
 


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度过大跃进式的流量红利期之后,情人节节日营销中互联网因素带来的新鲜感慢慢消失,你都还能预测到每天社交网络的主旋律大概是什么。就像微信的大范围乞讨活动,发52.1红包的人是我爱你、发99.99红包的人是长长久久,发131.4的人是爱你一生一世;社交软件也公然鼓励“一夜情”,“没有恋人,我们来假装一天的情侣”,“情人节不做单身狗,一句话就能跟你走”,这样的标语比比皆是。
 

  于是,情人节营销也迎来了与备受吐槽的年会相同的命运。这个本该带给人们欢乐的节日,被简化为了情绪的输出和欲望的表达。当一个节日被当做噱头的时候,这个节日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节日营销是每个品牌必不可少的宣传手段,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自带浓重的情怀记忆,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节日,因此品牌借势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借势海报,还有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比如卫龙推出的辣条粽子,五芳斋和天猫的联合促销活动,就连卖茶包都顺势推出粽子模样的,节日营销借势固然重要,但是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着厚重情怀的节日,蹭得不好可能就会给品牌带来负面效果。
 

  节日营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光是因为中国人注重传统节日,更重要的是节日营销可以拉动门店营业额的增长,提升品牌形象,增强顾客的粘性。如果做得好,更有利于顾客自发的好评和朋友圈传播,达到不错宣传效果。
 

  要在节日里引起观众注意,就得紧紧贴合主题,不怕抢不到消费者,就怕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人们在节假日消费,无非是为了感受一下气氛,过年要烧鞭炮,元宵节要吃元宵或汤圆,节日营销跑题的后果就是消费者没有感受到这个品牌的节日氛围,于是他不会在这个特定的日子去消费,甚至都不会留下印象。
 

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怎样才能做好节日营销?
 

  锁定目标客群,确定活动主题:一般的节日,都会赶上一个“节气”。营销活动应该针对不同的节假日来锁定不同的目标顾客群,分析这一人群所具备的特征、消费习惯和喜好等,投其所好设置活动环节。
 

  目标人群确定好了,就可以确定活动主题了,活动的主题要本着具有吸引力、冲击力和记忆点的原则来确定。例如:中秋节用餐,送月饼的活动,就是利用的很多人在中秋节这个节点对月饼这个词的敏感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事物,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这么一个借势营销。这样可以更容易的获得客户的注意和兴趣。
 

  活动要从预热到高潮到延续,提前准备拉长战线,把节日当成节日,就是个时间点,但当成“营销事件”便有了从节前序幕到节日高潮再到节后谢幕的周期。充分挖掘情感卖点赢得信任,用服务让顾客感到餐厅的真诚,节日营销它是整个营销规划的一部分,而不是短期的售卖活动。
 

  成功的节日营销在于快速提升销量、创造利润、积累并转换目标顾客群,同时不能伤害品牌。节日营销要坚持“更好满足客户需求,更好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一宗旨,守正出奇,客户获益、企业获利,这样的营销才是良性、可持续性的。要充分挖掘情感卖点,激发和满足顾客的情感需求,让顾客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真诚服务,以此赢得客户的信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节日——春节、元宵、圣诞,都是可以蹭的热点。既然要借势节日进行营销,就一个节日都不要放过,春节准备情人节,情人节准备元宵节。节日营销可以拉近用户跟品牌的情感,关键在于是否能引起消费者的互动,不管是评论、转发、分享、讨论,都可以增强品牌粉丝的粘性,夸大品牌的曝光率。所以要善于策划一些切合时机的话题或活动,激发起消费者互动的心理。
 

  站在用户角度出发,引起情感共鸣,做营销策划一定要明白,消费者才是最终目标,所以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只有把自己跟消费者站在同一维度,才能做出让人乐于传播的方案。短片《小猪佩奇》就带火了很多周边产品,商场里关于小猪佩奇的玩具也被抢购一空。不要突破底线,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热点,蹭得好可能带来无数未知的增益,蹭得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借势节日也是如此,一旦突破观众底线很容易便会陷入舆论中。
 

  低价作为节日营销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吸引用户围观最为重要的理由。究其原因也很好理解,面对大量的折扣商品,消费者会有一种捡到便宜、获得实惠的感觉。至于说品牌,尽管利润有所降低,但是产品的销量会得到大幅的增长,总的利润也将增加。限时的目的是为了给消费者制造起紧迫感,以便让消费者在感性思维下做出购买决策。
 

  随着营销手段的不断趋于成熟,节日营销的玩法也越来越高级。通过小游戏获取优惠券,以达到社交裂变的目的,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互动感;再比如,拼团、新品预售、分期等等方式,进一步降低消费的价格敏感性,增加消费者的体验度。节日营销的背后,其实就是品牌和平台的“合谋”,目的就是制造出足够的饥饿感,让消费者开开心心的花钱。
 

  随着造节变得越来越频繁,消费者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天猫双十一狂欢节能够一炮而红,原因是此前没有过如此大规模的集体优惠活动,瞬间引爆了消费者的热情。“节日”本身尽管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由于营销内容同质化的愈加严重,导致消费者越来越疲态和漠视。但“节日营销”不应该仅仅被视为某个平台、某个品牌的专利,而应该真正发挥其公共属性。唯有如此,品牌才能真正蹭上节日的流量,进一步丰富其内涵。
 

  跟其他品牌搞联合活动,聚集双方自带的用户,增强看点和趣味性,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是现在很多品牌会选择的营销方式,可以从节日故事来源里找灵感,中秋除了月饼,还有月亮、嫦娥、玉兔等元素;春节除了鞭炮、对联,还有舞狮、花灯、“年兽”等。
 

  传播公司的品牌理念,获得客户的理念认同才是首要的,过节时大家都是放松状态,心情相对较好,有时间进行主动传播,趁过节的机会打造品牌理念,才是明智之举。把节日营销的价值最大化,但不是创造更多的无意义的节日来博取关注和促进顾客消费,站在顾客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顾客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你能给顾客什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 ↓ ↓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不会玩可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
别说节日营销过气了